“土专家”辟出产销路
——文成乡土人才引导农业产业发展
文成县金炉乡大力扶植村民发展投资风险少,见效快的肉兔饲养。图为当地技术人员在讲解养兔“诀窍”。
在一个山区占县域面积80%以上的欠发达县,无法大量引进外来人才,如何解决人才短缺的难题,做大做强农业?文成县给出了答案:不惟资历、不惟学历,论实绩、讲实效,挖掘出专业能力强、素质优良的乡土人才,通过支持、鼓励他们在农村发挥聪明才智,引导农民依靠现代物质条件、科学技术、产业体系、经营形式和发展理念,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,推进优质高效的生态型农业发展,实现“共同跨越”。
用技术种下“摇钱树”
在文成县珊溪镇南阳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杨梅种植“土专家”,名叫刘化根。“化根就是我们的老师,专家的话我们听不懂,可专家的话经过化根的嘴,我们就都懂了。”村民刘化伟说。
作为“科技二传手”,刘化根是勤奋的,从1989年南阳村初种杨梅起,他以一切他能找到的农技员为师,学习杨梅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的每一个技术细节。而在村里,他又成了果农们的老师。专家艰深晦涩的术语经过他的“咀嚼消化”,再传递出来便显得浅显易懂,深入人心。在他的帮带之下,15年间,南阳杨梅从200亩发展到1300亩,每年为小村增收140万元,带动周边乡村杨梅销售300余万元,杨梅成了南阳的“摇钱树”,他也成了文成的“杨梅书记”。
在文成,除了“杨梅书记”刘化根以外,还有“茶叶书记”、“雪梨书记”等“十大富民村支书”。如周壤乡外南村,就是在富民村支书雷衍开的引导下,由10余名致富党员,带动全村将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70亩扩大到现在的近700亩,从而实现人均收入3000多元。由“十大富民村支书”,到550名技能较全面的致富带动党员,再到活跃在田间地头的2000余名非党员致富带头人形成的“梯度结构”,使文成县联动效应不断扩大。2006年,该县蔬菜、茶叶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,实现种植面积14万亩,产值1.47亿元。
让深加工创造“新财富”
“以前烂在山里没人管,现在都可以卖钱。”文成县金星乡八格村村民章碎丁指着满山油茶树说,花上三天时间上山采摘山茶籽,他的收入就近2000元。
原本无人问津的油茶林缘何迎来转机?是文成县的农业企业“大山”宣布以每公斤5元的价格收购油茶籽。企业负责人金宪武说:“将油茶籽制成茶油,不仅茶油能以较高价格出售,更能带动油茶籽市场,使林农受益。”今年1月,沉寂了20多年的文成茶油,再次成规模亮相温州,而通过华侨,文成茶油还被摆上欧洲货架。据统计,文成现存的5万亩油茶林经过整治,每年将能结籽5000吨,为农民带来2500万元收入。
在文成,通过改进工艺、进行深加工处理来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。各类农村乡土人才正是其中带头人。如王碧琰对于传统竹木产业的钻研,让他在10年获得17项国家专利,在发展企业的同时,为400多文成农民解决就业,并助万余名林农创造了6000万元的年总收益。在双凤兔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,文成兔业引进先进实用技术,推广优良兔种,使年兔养殖产值增长20%,达到6035万元,为兔农年增收1200万元。
[1] [2]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