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 (记者杨晓)4月末,国内獭兔皮毛市场价格略有下降,消息传到仪陇县复兴镇万兴村獭兔养殖户罗琼兰耳中,她来到收购兔子的“上家”打探,按保护价有多少收多少的承诺让她放了心。罗琼兰是仪陇全县16000户獭兔养殖户之一。去年全县出栏230万只兔子,今年保守估计为500万只,是名副其实的“西南獭兔第一县”。而这一切历时不过两年。
仪陇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,2004年底,国家科技部、省科技厅接到对口仪陇科技扶贫的任务。经过仔细筛选,锁定了“仪陇獭兔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”项目。
项目既定,川农大、省畜科院、省草原所等专家迅速到位,在仪陇建起“獭兔专家大院”,引进白獭兔优良兔种,新建起年出栏种兔4万只的大型种兔繁育场。省草原所专家长驻仪陇,提供技术支撑。省科技职工大学还特地为仪陇举办了獭兔养殖技术培训班。
当地政府合力推进产业发展:一是对特困农户赠送獭兔20只,“科技特派员”走村串户免费传技术。二是为降低农户养殖獭兔的风险,确定保护价收购獭兔,该县由此兴起村村、家家养獭兔的热潮。
獭兔产业链随之建立。2006年1月,一兔肉加工企业在仪陇投资4000万元建立了年宰杀獭兔1000万只、产值上亿元的肉类加工厂。“开机至今,没有满负
荷生产过。”公司总经理
李华学说,现在来抢货源的贩子太多。去年县上确定了肉兔9元/公斤、獭兔15元/公斤的保护价,结果该公司出价到肉兔11.57元/公斤、獭兔19.6元/公斤,才收购了90万只。“今年香港
米兰公司和我们总公司定了收购兔皮的合同,我要在仪陇收到200万只!”李华学摩拳擦掌。
“养30只獭兔,要顶上一头肥猪。”2005年,罗琼兰从10只种兔起家,去年卖了4批400多只兔子,收入16000多元。她家儿女上大学,一度欠了5万多元债,现在预计明年就能还清。罗琼兰说娃娃念的是“兔儿大学”。据统计,2006年该县獭兔养殖示范户人均增收150元。
产业链还在拉长。最近,省科技厅指点仪陇:在加工兔肉、兔皮的基础上,延长兔产业链,比如现在宰杀时废弃的兔血,可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具有高营养价值的血肽素产品,农民增收会更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