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病是由真菌毛癣霉与小孢霉感染皮肤表面及毛囊、毛干等附属结构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。其特征是感染皮肤呈不规则的块状或圆形脱毛、断毛及皮肤炎症。
一、病原
病原主要为半知菌亚门发癣菌属和小孢霉属的霉菌引起。两属霉菌的孢子对外环境抵抗力很强,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3—4年。制霉菌素、二性霉素B、灰黄霉素和克霉唑对本菌有抑制作用。
二、流行病学
多种动物及人都可感染本病。病兔是主要的传染源。本病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健康兔与病兔的直接接触,也可通过用具及人员间接传播。潮湿、多雨、污秽的环境条件,兔舍及兔笼卫生不好,可促使本病发生。本病多呈散发,幼兔比成年兔易感。
三、症状:
病状开始出现在头及头部附近,继则感染肢端和其他部位。患部以环形、突起、带灰色或黄色痂为特征,痂皮脱落后形成小的溃疡,造成毛根和毛囊的破坏。如并发金黄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,常引起毛囊脓肿。有时,皮肤可出现环形、被覆
珍珠灰(闪光鳞屑)的秃毛斑。
四、诊断
根据特征性临床症状,可以作出初步诊断。但应注意与兔疥癣相区分。确诊需刮取病变部位病料镜检。
五、防制
对本病的预防主要是保持兔舍通风、干燥及卫生,坚持定期消毒。发现病兔应及时隔离治疗,并对病兔接触物进行彻底消毒。
对本病的治疗首先用软肥皂水洗拭,除去痂皮,然后用下列药品涂抹,①克霉唑癣药水或克霉唑软膏,均匀涂擦患部,日3—4次,直至痊愈。②10%水杨酸酒精或5—10%硫酸铜溶液涂擦患部,直至痊愈。③制霉菌素软膏或2%福尔马林软膏涂布患处,日3—4次,至痊愈。也可口服或注射两性霉素B、克霉唑片、灰黄霉素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