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陕西关中地区实施封山禁牧政策,使得田间的野兔数量因没了天敌的威胁而急剧增加,危害林木和庄稼的生长,成了当地农民头疼的“公害”。
于是,原本就在民间广为流传的“细狗撵兔”活动越加炽热。
“细狗撵兔”是狩猎的一种形式,是用善于奔跑的狗追逐野兔。撵,华语念niǎn,粤音lin(离勉切),意为追赶。
“细狗撵兔”的由来
细狗也被称为细猎狗,尖脸,下垂的两片长耳朵很灵敏,有健壮的颚,背部结实,胸腔宽厚,腹部弯曲如弓状,爆发力好,奔跑速度快,其中一种名为灵缇(也叫格力犬,澳门赛狗也多用此品种)的品种更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犬类,时速可达64公里。细狗性凶猛善咬,尤擅长捕捉冬日溜到麦田偷嘴的野兔,深得农家的喜欢。
古埃及墓穴的壁画中发现有与灵缇相似的狗,起源仍然不清楚,但估计约于西汉时传入中国,从皇家御用狩猎犬渐渐传入民间。在《西游记》里,二郎神的哮天犬,应该也是这细狗。当年猴王只顾苦战七圣,却不知天上坠下一兵器,打中了天灵,立不稳脚,跌了一跤,爬起来想跑,却被二郎神的细犬赶上,在腿肚子咬了一口。
细狗主要分布在陕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河北的平川地带,因为它们在转弯和收脚时不如别的狗,所以地形复杂的山地水乡就少有人养。譬如东北人从境外贩来细狗,但不用来撵兔;即使在陕西,也只有关中的东部和中部平原才用细狗撵兔,在大荔、泾阳、蒲城一带几乎家家都养有细狗,其中大荔县的历史最为悠久。
撵兔活动的演变
从前的关中人家饲养细狗是为了打兔,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老百姓却撵兔撵出瘾来。近些年,带狗四处疯跑撵兔的已不是农民,而是城里人。“细狗撵兔”成了当地人的消闲联谊活动,一些地区还成立了细狗协会,使当地的农民自发行动“组织”起来,聚会时有夫妻一齐带狗上阵的,有父子与狗同行的,也有一家爷孙三代协同“作战”的,这股“飓风”更刮至山西、河南、内蒙等地……
“天凉了,人闲了,兔肥了,撵开了,美咂咧!”每到秋收天凉,农闲的农民就在空旷的原野上撵兔子撒欢。
“头如梭,腰如弓,尾似箭,4个蹄子一盘蒜。”这是他们总结的判断一只好细狗的标准,善于奔跑的狗的标准是头小腰细尾巴直蹄子紧。
“长卧稍,短窝腰”、“冬季在壕里,夏天在高处。”这些顺口溜是千百年来,撵兔人总结出来的兔子所处位置的经验。
一家五代都被人称作是“狗司令”的奚金水今年已经71岁了,玩狗五十多年,从小就跟着爷爷撵兔。他说那个时候撵兔子主要靠步行,有时要走几十公里,最远的背着锅,在外一撵就好几天,风餐露宿,十分艰苦。不像现在这么幸福,人们包着车,山西、内蒙等地都去,更多已经不是追求抓了多少只兔子,而是作为一种娱乐活动。
随“狗司令”撵兔
在蒲城县龙池乡五更村的王江海亦是有名的“狗司令”,他在方圆百里小有名气,由于从小爱狗,从事撵兔的时间也长,积累了丰富经验。每到农闲的时候,白天晚上来他家里闲聊的人络绎不绝,大家都是喜欢或者从事撵兔的人,谈论的话题主要就是狗、细狗,或者什么地方的野兔多了,下一个场子(撵兔的地方)在哪儿等等。
那天,凌晨5点,王江海早早起床,他给留在家里的小狗和好了食,给自己装上了3个馍,这是他一天的干粮。“撵兔”是跟着地形追着兔子跑,有时一天也找不到一个吃饭的地方,所以自己要带足干粮,否则就要挨饿。
这次的场子定在澄城县交道镇附近,是五更村、五四村、重泉村3个村子“合场”。几个村子的撵兔爱好者提前联络好一辆巴士,从4点多开始就到处接人和狗。到了6点,然后一站到达五更村王江海的门前,当我们挤上车时发现38个座位已塞得满满。
兔子逃,细狗拼命追
撵兔既要组织严密,又得讲究战术。粗狗劲儿大,耐跑,专练长跑撵兔;细狗腰细腿长爪子尖,跑得快且灵活,专练扑拿捉兔。牵狗也有技巧;在狗脖子上套个皮圈,圈上拴着金属小环,1米多长的狗绳从环中穿个来回,一头绑死在手腕上,一头捏在手心里。每遇到野兔,助阵者先喊,一边撵一边用棒子砸。狗急得直往前扑,但就是不放,牵狗者一提绳,把狗头吊得老高,狗望见野兔更急,所以扑来更凶、更猛。等野兔一大圈盘回来,瞅准时机一松手,狗会倏地像箭一样射出去。
撵兔人不管多少,都要分为两三夥,粗、细狗搭配,自然组合,每夥人彼此相距数百米,组成一个拉网式的扫荡队伍。野兔一出现,呼喊声此起彼伏,不绝于耳。不管找出几只野兔,都是先放狗追住目标,人跟在后面助威。野兔也很狡猾,它利用自己的灵活,不停地急停、拐弯,让细狗不时扑空。不过人多狗众,把野兔撵得团团转,转到
[1] [2]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