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1月1日,在蒲城县的桥陵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传统民间活动“狗撵兔”,迎接即将到来的狗年
人喊犬吠,场面恢弘
2005年12月27日凌晨5点,“狗司令”王江海早早起了床,他给留在家里的小狗和好了食,给自己装上了三个馍,这就出发了。
“细狗撵兔”是陕西关中农村盛行的民间竞技活动,用善于奔跑的细狗来追逐野兔。到了农闲时分,作为漫漫冬季的调剂和点缀,“细狗撵兔”成为此间农民的一大乐事。
在蒲城县龙池乡五更村,王江海是出了名的,他在方圆百里小有名气,由于从小爱狗,从事撵兔的时间也长,积累了丰富经验。 每到农闲的时候,来他家里白天晚上聊狗的人络绎不绝。“狗司令”、“狗会长”这样五花八门的称呼,在蒲城县的每个村子几乎都有。能被称作“狗司令”的人,是大伙认为他撵兔经验丰富。
“其实,野兔也精得厉害!”王江海告诉记者,尤其是下雪之后,野兔故意在它们跑过的路上来回左右穿梭,有时还两腿跑,让细狗和人无法分清它的踪迹。
“撵兔是跟着地形追着兔子跑,有时一天也找不到一个吃饭的地方!自己要准备一些干粮。”他在给自己准备干粮的同时也给我准备了两个干馍。
这次的场子定在澄城县交道镇附近,是五更、五四、重泉三个村子“合场(几个村子的爱好者一起去狗撵兔)”。提前联系好的大巴车,从4点多开始就转悠着在以前经常停靠的几个停车点接人和狗,到了6点,最后一站到达五更村王江海的门前,当我们挤上车时发现38座的车已塞得满满的。
“狗撵兔”也得讲战术
“头如梭,腰如弓,尾似箭,四个蹄子一盘蒜。”这是他们总结出的一只好细狗的标准,善于奔跑的狗的标准是头小腰细尾巴直爪子紧。
“长卧梢,短卧腰”,“冬季在壕里,夏天在高处。”这些顺口溜是千百年来,撵兔人总结出来的兔子所处位置的经验。
一家几代“狗司令”的奚金水今年已经71岁了,从解放前玩狗到现在整整50多年了。“我的爷爷是狗司令,父亲也是狗司令,我从小就跟着爷爷撵兔呢!”对于爷爷的父亲是否撵兔他不知道了,只知道那个时候很艰苦,撵兔子主要靠步行,有时要走几十公里,最远的背着锅,在外一撵就好几天,风餐露宿。不像现在这么幸福,这几年,他们包着车,到山西、内蒙去撵兔,更多的不是追求抓住兔子的多少,而是将其当作一种娱乐和放松的休闲活动了。
撵兔既要严密组织,又得讲究战术。粗狗劲儿大,耐奔跑,专练长跑撵兔;细狗蜂腰长腿尖爪子,跑得快且灵活,专练扑拿捉兔。每遇到野兔,助阵者先喊,一边撵一边用棒子砸。狗急得直往前扑,但就是不放,牵狗者一提绳,把狗头吊得老高,狗望见野兔更急,所以扑来更凶更猛。等野兔一大圈盘回来,瞅准时机一松手,狗会倏地像箭一样射出去。
撵兔人不管多少,都要分为两三伙,粗、细狗搭配开,自然结合,每伙人离数百米,组成一个拉网式的扫荡队伍。野兔一出现,呼喊声此起彼伏,不绝于耳。不管赶出几只野兔,都是先放狗追住目标,人跟在后面助威。野兔也很狡猾,它利用自己的灵活,不停地急停、拐弯,让细狗不时扑空,不过人多狗众,把野兔盘得团团转,转到人眼前就用棒子、毛镰(一种撵兔的专用工具)打。有时一盘就是二三里路,人喊狗吠,野兔跑得再远还是被盘了回来。
等到太阳落山,已是人困狗乏,便鸣金收兵。从早晨6点出发,到晚上8点回家,整整14个小时。谁家的狗抓得兔多,狗的主人满脸荣耀,说话也粗声粗气,回家饭也吃得香呢!没有抓到兔子的,也很开心,锻炼了身体,夜晚保准还能睡个好觉。
“狗撵兔”源自古代狩猎活动
细狗,也称之为细猎狗,尖脸,垂着的两片长耳朵,且身材细瘦挺拔,动作灵敏。
细狗原籍古埃及,其形象最早可考的就是金字塔壁画上的狩猎场面。大约在西汉时传入我国,继而从皇家御用狩猎犬渐渐传入民间。细狗的特点是速度快、凶猛善咬,但转弯能力差,不适用于山地水乡,所以只有北方的河北、山东、陕西等省的平原地区才有,陕西也只在
[1] [2]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