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病又称魏氏梭菌性肠炎,是由A型魏氏梭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肠毒血症。其临床特征是急剧腹泻,排黑色水样或带血胶冻样粪便。
一、病原
病原为能产生芽孢的魏氏梭菌,该菌根据其产生的外毒素可分为A、B、C、D、E5种产毒类型,我国引起兔发病的是A型魏氏梭菌。
二、流行病学特点
不同年龄、品种、性别的家兔均有易感性,以6—12周龄仔兔发病率最高,断奶前的仔兔及成年兔亦有发病。病兔和带菌兔及其排泄物以及污染的土壤、水源均构成传染源,主要经消化道和伤口途径传播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但以冬春多发。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低而精料过多和各种应激因素,如气候剧变、长途运输等均可促使本病发生。
三、症状与病变
本病常突然发生,病兔精神沉郁,食欲废绝,急剧腹泻,排黑色水样粪便或胶冻样带血粪便,有特殊的腥臭味。体温不升高,严重脱水,多数于腹泻当天或次日死亡,少数可拖至一周或更长,终归死亡。
病变可见病尸脱水,腹腔有特殊腥臭味。胃底粘膜脱落,有大小不等的溃疡灶。小肠充满胶冻样液体并混有大量气体,使肠壁变薄而透明;大肠内有多量气体和黑色水样粪便,肠粘膜有弥漫性出血。肝质地变脆;脾呈深褐色;心脏表面血管怒张呈树枝状。
四、诊断
根据症状、病理变化和流行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。确诊需用肠内容物上清液注射兔或小鼠,检查有无外毒素。
五、防制
本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,应加强饲养管理,少喂高蛋白饲料,尽量减少应激因素,搞好卫生,注意灭鼠灭蝇。严禁从病区、病场引兔。对有过发病史的兔场,应定期用灭活疫苗预防接种。
对病兔,可用高特异性高免血清治疗,按3—5毫升/千克体重皮下或肌注,日2次,连用2—3天。亦可用抗菌药物,如:金霉素按20—40毫克/千克体重肌注,日2次,连用3天;红霉素,按20—30毫克/千克体重肌注,日2次,连用3天;卡那霉素,按20毫克/千克体重,连用3天;喹乙醇,按5毫克/千克体重,口服,日2次,连用3天。同时注意对症治疗,可口服食母生,5—8克/只;胃蛋白酶1—2克/只;腹腔注射5%葡萄糖生理盐水,20—50毫升/次,可提高疗效。
通过胃浆膜可见到胃粘膜的黑色溃疡;胃底粘膜脱落,有几个黑色溃疡;肠壁明显充血、出血,其内容物稀薄。